字体的故事(1)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些关于字体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对字体(主要是拉丁字母)的发展有了一些了解。打算写两三篇短文,简单讲讲有关字体的故事。

 

罗马字体的起源

 

拉丁(罗马)字母的直接来源是被罗马人打败的伊特鲁里亚人使用的字母,而后者又来源于希腊字母(希腊字母来源于最早的字母——腓尼基字母)。

 

 

罗马人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学来了21个字母,自己再从C发明了G,又从希腊字母里拿来了Y(就是那个ipsilon),在古罗马帝国时期达到完备,形成了23个字母的拉丁字母表(W,U和J那是在后来才发明的)。

 

目前公认最典型的古罗马字形,是公元114年雕刻在图拉真柱上的碑文。

 

 

罗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后面还会提到。不然大家也不会觉得为什么这个字体这么熟悉,至少都看得懂。两千年前中国人写的字,现在的普通人辨别还是挺困难的。

 

卡洛林书体

 

公元9世纪左右的法兰克王国的卡洛林王朝时期出现了卡洛林书体(carolingian/caroline minuscule)。在卡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查理曼大帝下令官方大量重新整理并重新抄写书籍,所使用的字体就是卡洛林书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没有小写字母的,只有大写字母,小写字母直到中世纪才发展出来。早期的小写字母是大写字母的手书体,其书写速度快,因此从形态上大写字母的直角、锐角、直线逐渐被平滑的曲线所取代。公元6世纪的半安色尔字体(Half-Uncial)是小写字母最早的起源,卡洛林书体则是其中重要的发展阶段,而minuscule也有小写体的意思。 

 

这让我想起了日文里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易于书写,来源于汉字的草书体;片假名工整,来源于汉字的楷书体。

 

哥特体

 

在西方古籍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很粗壮、不好辨认的黑体字母。而一些现代海报有时为了体现复古感也使用这种字体。这就是哥特体,又名黑字母(Black Letter)和哥特手写体(Gothic Script)。

 

进入12世纪之后,欧洲对文化需求大增。新兴的大学不断涌现,书籍不再是宗教人员的专利,而是不断拓展到商业、法律、历史、文法等各个领域。这要求书籍能够快速、低成本的方式生产,而卡洛林书写体,虽然易于辨认,但是却无法大量快速书写以及雕刻,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特别是其松散字母间大量的空白,浪费了宝贵的羊皮纸空间。

 

于是卡洛林书体开始发生变化,到12世纪中期,法国北部和低地国家的抄写员们发展出一种新的书写体,是哥特体最早的形式。后来这种书写体逐渐传播到欧洲各地,并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

 

最流行的哥特体又称为Textualis和Textura,有的时候就是哥特体的同义词。Textura书写规范,间距相等。

 

 

阿尔卑斯山南麓的意大利地区流行Rotunda体,字体圆润。

 

 

哥特体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鹅毛笔的笔端原来是平的,后来改成斜的,适合略微倾斜的握笔姿势,这样也方便写出有很多尖角的哥特字体。

 

 

手写和雕刻的时代到此告一段落,马上就进入印刷时代。

 

图片来源:Lifehacker: Periodic Table of Typefaces Schools You on Fonts

 

===========================

 

小白小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黑白杂谈”, 微信号 talking_ted,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欢迎大家踊关注。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