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的故事(5)

十九世纪之前罗马字体,基本是沿着字体几何化,横竖粗细对比极端化的方向发展。十八世纪出现的现代风格正是这种演化风格的典型代表。

 

到了十九世纪,有一些字体在这个方向上走向极致,例如粗胖字体(Fat Face Type)。不过中国有一句老话,物极必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相反方向的字体出现。

 

 

埃及体

 

埃及体正是这股“逆流”的最佳例证。1815年,英国铅字铸造师文森特·费金斯(Vicent Figgins)反其道而行之,把字体的横竖粗细对比缩小,同时加粗衬线,使之成为块状并与笔画垂直。一开始字体被城为“Antiques”,因为是受到了古埃及考古发现的影响,字体的灵感来源于古埃及的建筑样式,因此又被称为“Egyptian”。这种字体厚重醒目,十分适合用作海报和标题。

 

 

无衬线字体

 

衬线(Serif),即字体笔画末端的修饰部分,是字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衬线来源于古罗马碑文。当年的碑文上的文字在雕刻时,笔画的末端很难雕成完全正正方方的,需要有一些角度,因此这种起笔收笔的转折过渡就成了衬线;另外一种说法是,在雕刻前先用方头刷刷上字,衬线就是方头刷起笔和收笔的痕迹,只是被工匠完整的依样雕凿了出来。

 

 

虽然有无衬线并不影响阅读理解,但通常认为,衬线字体更适合读者长时间的大量阅读,因其粗细对比可以让读者的眼睛放松;而无衬线字体从远处看的清楚,适合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我们注意到,书籍报纸以及一些正式场合的正文大部分仍然是衬线字体。而招牌和标题往往是无衬线字体。

 

二十世纪,现代平面主义的流行催生了大量优秀的无衬线字体。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Helvetica,几乎是现代社会流行度最高的字体。Mac系统下的默认正文字体正是Helvetica,而Windows上也能找到非常相似的Arial。

 

 

Helvetica的流行度之高,除了有相关的专著(《字体传奇——Helvetica》),甚至还有一部纪录片,讲述Helvetica的故事。

 

 

无独有偶,中文(日文、韩文)字体里同样分衬线和无衬线体,如下图中的衬线宋体和无衬线黑体。中文里的衬线主要是模仿书法里的笔法。

 

 

进入计算机时代,因为屏幕显示的原因,大量的网页和程序字体选择了无衬线字体。Windows在Vista之前,中文版的默认字体是有衬线的宋体;自从Vista开始,改成了无衬线的雅黑。

 

 

 

题图:伦敦地铁字体Johnston设计图

 

 

===========================

 

小白小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黑白杂谈”, 微信号 talking_ted,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欢迎大家踊跃关注。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