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 《天朝的崩溃》

首先,此天朝非彼天朝,牛同学看到标题以为是国内的非法出版物。

对于鸦片战争的了解,除了小学时看过的《上下五千年》和《近代八十年》以外,还有《鸦片战争演义》和电影《鸦片战争》,剩下的就是历史课本和其他零星的摘要描述。之前最近一次接触鸦片战争的历史,应该是去年十一的下关静海寺之旅(南京条约签订地),里面有个南京条约纪念馆,所描述的内容基本也和历史课本没有多少差别。然而这本《天朝的崩溃》,基本把我前20年关于鸦片战争的理解重新刷洗了一遍。不为其有多少翻案,而为其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引证以及客观的评述而折服。当我们脱离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观和弱者受欺凌的悲情来看160多年前的硝烟和谈判桌,终于发现历史原来不是像我们一直接受灌输的那样,黑白分明,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

全书从”琦善卖国论”谈起,点评了之前的主流史观的矛盾–在总体上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具体上归结于琦善等人的投降卖国;总体上承认大清无力挽回局势,具体上又认定林则徐等主战派代表了正确的方向,只要他们的主张得以实施,中国就有救。在绪论中,作者还提出,历史学的基本价值在于”以史为鉴”,坚持对自我历史的不断批判,不论是妥协者还是抵抗者,是避免它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作者在第一章就从军事上给出了清军必败的理由。以往我们总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远道而来区区几千人十几条船就打开了有百万军队国度的大门,在这里就可以找到答案:装备差,兵力分散,素质低下,战术落后。英军能够数千人一起用,但清军只能分散把守各个海口;清军的调兵经常要从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来,路途虽不比英军遥远,但走路显然没有坐船舒服,以逸待劳基本也谈不上。此外还有装备上以及作战思想的巨大落后。

林则徐因战前”虎门销烟”战后抗英而成为民族英雄。尽管如此,他的战争准备严重不足,敌情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制敌方略不合实际。一开始吃准英国不会轻易开战,后来认为即使开战也不会如此之快,再后来在战场上的战术也不对头。虽然他有一些洋务思想的萌芽,但已经跟不上历史的要求。”鸦片战争给中国提出的使命是近代化,偏离这一轨道就不可能真正的制夷,反有可能偾事。林则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他的错误,尽管他那对抗的姿态是可以表扬的。”后人也常把鸦片战争与后来东京湾的黑船做比较,分析为什么列强的出现在两个文化相近的东方国家造成了如此相反的结果。可以知道的是,清廷在战后没有进行任何的反省,对外政策依然为天朝对待番夷的”羁縻”,”清军战士的鲜血白流了”。

那些历史的”罪人”、”投降派”,如琦善、伊里布、牛鉴、奕山、杨芳、奕经、耆英等等,大多数一开始都是”力剿”的主战派。只不过有些人,如伊里布,还没打就知道必败,所以一直避免正面冲突,以妥协为主;有些尝过了英国人的苦头,才纷纷主和。而道光帝就夹在这帮官员当中,时而摇摆在”剿抚”之间,追求的是少花钱,早点了断。

战争的过程也与我印象中的历史不符。记得小时候看到英军第一次进攻厦门时,因闽浙总督邓廷桢早有准备,被迫北上攻打定海,颇为家乡自豪了一番。今次看此书外加一些其他材料,才了解到英军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定海,在厦门无功而返大半是清军的邀功。而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即使是城防最坚固的厦门石壁炮台(那时胡里山炮台还没建),也只让英军付出了死亡1人,受伤16人的代价,耗时仅3-4个小时。放足球来讲,基本算是”半场教学比赛”。

书里有句话,”知识给人力量,愚昧也给人力量,有时是更大的力量”。让我想到了《1984》里的名言:”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power”.

(author: mars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