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的故事(4)

纵观18世纪,字体相对于前面几个世纪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旧式风格字体跨越过渡风格,进入了近代风格。

 

过渡风格

 

约翰·巴斯克维尔(John Baskerville,福尔摩斯小说有一篇著名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是英国字体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一举打破了几百年的传统并开创了新的时代。

 

巴斯克维尔于1706年出生在一个叫做Wolverly的小村庄上,后来在伯明翰从事印刷业。他在Caslon字体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加强了字体粗细线条的对比,并锐利化了衬线,最终于1757年第一次用新字体印制了成品书籍。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也是维吉尔的诗集。

 

 

相比之前的旧式风格字体,Baskerville体更加几何化(直线线条构成字体的比例),横竖粗细比例更大,衬线更细。可以说这个时候小写字母和大写字母已经达成了完全的一致,之前的手写风格遗迹以荡然无存。

 

近代风格

 

进入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众多字体如百花齐放般纷纷涌现,近代风格的出现把罗马字体的演化推向了最高潮。

 

英国人在18世纪的前期和中期相继发布了Caslon以及Baskerville,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这个时候旧式风格的其他两个代表国家——法国和意大利的字体设计师也不甘落后,分别由法国人迪多特(Didot)和意大利人波多尼(Bodoni)设计了两款近代字体,从此罗马字体风格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些近代字体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横竖对比异常强烈,衬线比过渡风格更细,而笔画于衬线之间的过渡也由原来的圆角变成了直角。近代风格达到了高度的几何化,从手绘风格彻底走向了制图风格。

 

Didot的衬线和笔画之间是垂直的,完全没有过渡

 

 

Bodoni的水平和垂直笔画的粗细对比十分明显

 

 

十八世纪字体的“寒武纪大爆发”,或者说“跨越式发展”,是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的。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笔画可以做的更细。而另一方面,印刷字体在审美上和手写字体彻底分道扬镳,形成了两个体系。两者虽然仍然互相影响,但总体上是独立发展的,这也是现在我们说的字体(Typography)和书法(Calligraphy)。

 




 

下期我们来谈谈衬线(Serif)和十九世纪的字体发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