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与吵架

在沪一月,常听到吵架。大部分都是在小区楼上听到上海人和上海人吵,唯一有一次近距离接触却是在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的吵架,在同仁医院长宁分院。一开始是两个女人大声的说话,听不清楚是什么回事,后来很清楚的听到一句“阿拉上海宁……”,就知道是上海人和外地人吵架了。
记得在我家里是很少听到街坊邻居吵架的,应该是几乎没有。原因也很简单:第一,我家这栋楼里住的大部分是同一个学校的老师,大家都是同事,或者自己的配偶与对方是同事,不好意思发生正面的冲突;第二,家附近的住宅密度很低,最近的一幢住宅楼大概在100米左右远,这幢楼还是在07年左右才建起来的,之前10年最近的居民楼估计要有个200米以上。住宅密度低,人均占有的资源也高一些,人和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降低了。
上海市区的人口密度之高是显而易见的。以我在的华阳路片区为例,在华阳路-长宁支路-江苏北路-长宁路围成的大概400米×270米的范围内,集中了50+的居民楼。居民楼大多数是6-7层的老公房,也有2-3层的类似石库门的房子,楼和楼之间的间距左右不到10米,前后10米多一点(2-3层的房子前后左右的间距均不超过3米),人口密度可想而知。户型普遍不大,以两室一厅为主,60-70平左右。如此狭小的居住空间,人均占有资源被大幅压缩,出现一些冲突和争执在所难免。而在拥挤的环境下的生活,使得每个人都会尽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神经也变得更加的敏感,反过来也加剧了资源的竞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晾衣服。上海居民区里衣服的晾晒都是在窗户外面搭一个面积很大的架子,伸出窗台几乎有3米远,然后把洗好的衣服串在竹竿或者铁杆上,在一起放在外面架子上。除了一楼,每户都这么做,这样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晾晒阳光和空间,也节省了屋内的空间。但这也很容易因为衣服滴水、被吹下楼而造成邻里矛盾。更有甚者把被子晾到了路边的通讯线路上,由此造成的吵架肯定没少过。
关于上海人吵架的情况也可以推而广之到国民素质上。为什么我们的国民有着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乱吐痰等不良习惯,这些或多或少都是受到了稀缺资源的影响。日本现在看来国民素质很高,但在1960年东京奥运会时,还有牌子上写着“禁止随地大小便”。可见国民素质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多寡紧密相关。

One thought on “上海人与吵架”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