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不完全指南(下)

为了写完这个系列,上个周日特意跑了一趟闵行和陆家嘴。

 

闵行区图书馆

 

 

闵行图书馆在仲盛商城和莘城中央公园旁边,和闵行博物馆在一起。3楼的借阅处面积挺大的,书也比较丰富(不过可惜的是IT类偏少)。

 

闵行图书馆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人流汹涌。两部大电梯比较吃紧,而楼梯又太过狭窄。借阅室里很多人席地而坐。上网一查,果不其然,闵行图书馆是2012年上海中心图书馆分馆人流量最大的。

 

地址:        名都路85号

地铁站:    1/5号线莘庄站,5号线春申路站

 

交通便利:★★★        (市郊地铁站附近)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浦东区陆家嘴图书馆

 

 

其昌栈渡口附近分馆

 

浦明路分馆

 

陆家嘴图书馆有两个分址,前身是浦东第一第二图书馆,由港人捐资于上世纪80年代建成。馆舍不大,但也属国家一级图书馆。另外大部分书需要专门办卡,有点令人不解。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两个分馆,陆家嘴图书馆在陆家嘴地区好几处设立了24小时自助借还机(也许是专卡的一个原因)。

 

顺带提一句,浦明路分馆对面就是仁恒滨江的正门,瞥一眼中介的挂牌价,俨然一平米已经7万起步了。

 

地址:        东方路38号

地铁站:    4号线浦东大道站

 

地址:        浦明路150号

地铁站:    9号线商城路站,2号线东昌路站

 

交通便利:★★★★      (市区地铁站附近)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普陀区图书馆

 

 

普陀区图书馆位于铜川路大渡河路口,算是真如地界。馆舍新建不久,应该是上海区县图书馆当中最高的(自习室在11楼)。

 

地址:        铜川路1278号

地铁站:    11号线真如站(1公里)

 

交通便利:★★★        (离地铁站较远)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杨浦区图书馆

 

 

杨浦区图书馆是区县图书馆中最不起眼的一个,连一个大路上的门面也没有,而是静悄悄的开向一条小路。硬件条件一般。

 

地址:       平凉路1490弄1号

地铁站:    12号线宁国站(约1公里)

 

交通便利:★★★☆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黄浦区图书馆

 

 

黄浦区图书馆总馆坐落于上海文化气息最浓重的福州路。虽然位于闹市,但馆舍面积不小,藏书量也不错。

 

地址:       福州路655号

地铁站:    1/2/8号线人民广场站

 

交通便利:★★★★★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黄浦区图书馆南市馆

 

 

本馆前身是南市区图书馆(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南市区?),位于原老城厢城墙拆除后新建的中华路上。这里插一句,上海老城墙于1912年开始拆除修路,南段叫“中华路”,北段叫“民国路”,51年后改名为“人民路”。现在上海最短的公交普通线路11路,就是在这条环路上兜圈子。

 

地址:       中华路990号

地铁站:    8/9号线陆家浜路站

 

交通便利:★★★★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黄浦区图书馆卢湾馆(明复图书馆)

 

 

明复图书馆前身是卢湾区图书馆,是所有的区县图书馆当中最古色古香的一个。建筑本身也很有沧桑感,给人一种历史沉淀的韵味。

 

地址:       陕西南路235号

地铁站:    1/10号线陕西南路站,9号线嘉善路站

 

交通便利:★★★☆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静安区图书馆

 

 

静安区图书馆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里面有两个独立的书库(Interlib和上海中心馆),也是我第一次碰到区县馆有单独借书证的情况(后来就见多不怪了)。

 

地址:       新闸路1708号

地铁站:    2/7号线静安寺站,7号线昌平路站

 

交通便利:★★★★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闸北区图书馆

 

 

闸北区图书馆总馆位于天目中路浙江北路的三叉路口。虽处闹市区,但紧靠着上海火车站后面场站,因此周围人流倒是不多。馆舍有些年头。

 

推荐过去的话可以参观一下附近的上海铁路博物馆,就在到地铁站去的路上。

 

地址:        天目中路6号

地铁站:    3/4号线宝山路站

 

交通便利:★★★★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闸北区图书馆闻喜馆

 

 

闸北图书馆闻喜馆可以说是地铁上能看到最显眼的图书馆:位于1号线彭浦新村站附近,在1号线北段向东望去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但不要被外表迷惑了:其实图书馆只占据了裙楼部分,共3层。藏书量并不大,有特色的在于有一个商务印书馆主题馆,不过上次过去的时候刚关门(仅周三、周六下午4点前开放)。

 

过去的时候适逢彭浦夜市刚刚整治结束,冬日下雨的傍晚,闻喜路上甚至有点冷清。

 

地址:        闻喜路800号

地铁站:    1号线彭浦新村站

 

交通便利:★★★★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题图:闸北图书馆闻喜馆的商务印书主题馆

 

 

图书馆的系列到此告一段落,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还会拜访郊县的图书馆,如嘉定、松江,再写续篇。

《上海图书馆不完全指南》(

===========================

 

小白小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黑白杂谈”, 微信号 talking_ted,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欢迎大家踊跃关注。

集装箱改变世界

2013年底,比尔·盖茨发布了个人的年度书单,第一本就是这本《集装箱改变世界》。

 

 

混乱的码头

 

直到20世纪50年代,虽然轮船的航速和航程比之前风帆和蒸汽时代有所增加,但水路运输的成本并没有大幅下降。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只要注意到当时货物的装卸环节,不难发现这和19世纪的码头情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货物装船是这么个流程——货物先被运到码头附近的仓库或者露天堆放在泊位附近的空地上,用起重机或者人力把货物放进货舱。一般把好几个板条箱或者几包货物用货网一起吊到甲板上或者货舱里。在货舱里,货物的堆叠大有讲究,以最大的利用货舱的空间(当然也相当依赖装卸工人的经验)。可想而知这个要装满一艘几千吨的轮船需要多少时间,这还不包括先到货物的堆放时间。而如此缓慢的过程,在卸货时又要重复一遍。

 

1950年的釜山港:

 

 

装卸时间占到了远洋运输总旅程的三分之一以上(近海甚至能够达到一半)。对于承运人而言,除去日常的维护,船只有一小半时间是在运行赚钱,而大量时间浪费在了等待装卸货物上。

 

看过电影《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 的读者,除了记住了马龙白兰度的强壮的肌肉,应该对码头工人所处的恶劣的环境有所印象。时常发生的罢工和强大的工会(往往受黑帮操纵)让货主和承运人头疼不已。

 

 

 

下面是1960年把一车药品从芝加哥运到法国南锡的成本结构:

  • 美国内陆运费    $341 (14.3%)

  • 港口附近运费    $95 (4%)

  • 使用港口运费    $1163 (48.7%)    

  • 远洋运输运费    $581 (24.4%)

  • 欧洲内陆运费    $206 (8.6%)

 

不难看出,港口费用占到了将近一半。而远洋运输虽然走了大部分的里程,但只占成本的四分之一不到。这直接导致了运费的高涨。对于有些货物而言,运价高达产品成本的四分之一。这无疑阻碍了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1961年,单单海运成本就占到了美国进出口总额10%以上,要知道平均关税只有7%。

 

最先的尝试

 

既然装卸成本这么高,那为什么就没有人想到把货物装在一个大箱子里,一起运上船呢?

 

其实之前在二战时期,美军就尝试过用9英尺的铁箱子运载物资送往前线。但这有两个问题。第一,怎么把箱子运回来。军事后勤运输自然不惜血本,而且运输船返程一般是空船,就用来空箱子了。第二,这种箱子本身不适合当时的运输船,同样的货舱装集装箱比传统手段少装10%的货物。

 

而箱子到了港口怎么送到收货人手里又是个大问题,货物很可能还需要经历铁路和公路运输。早些时候有得铁路公司尝试在平板车上运有轮子的卡车车厢,到站了以后来个车头就可以直接拉到目的地。但这样的缺点是没法和水路联运,因为箱子叠不起来。

 

集装箱运输之父

 

 

1955年,美国卡车运输企业家马尔康姆·麦克莱恩(Malcom Mclean)首先提出并实施海陆联运集装箱的想法。为此他收购了一家航运企业,改造了旗下的一艘T-2型油轮,开通了纽瓦克和休斯敦之间的定期集装箱航班。

 

 

要开通这项业务可不容易。麦克莱恩首先雇佣了集装箱专家坦特林格来设计集装箱。坦特林格的很多设计后来成为集装箱行业的标准,比如支撑角柱和角件(集装箱壁是不受力的)。由于载货的集装箱超过了20吨,使用船上的起重机装卸容易造成船只的摇摆,因此需要使用陆上的起重机。而这样使得船只只能停靠固定的港口和泊位。坦特林格还发明了能够抓住集装箱扩张爪,这样装卸集装箱只需要吊车司机一人就能完成。

 

除了大大提高了货物装卸效率,集装箱还有效减少了货物偷窃和受损的几率。在以前,码头区往往鱼龙混杂,三教九流出没,加上码头工人难免有小偷小摸,即便用板条箱封装的散装货通常会损失一部分。而集装箱运输杜绝了这个可能性。另外,由于整体包装、整体装卸,货物受损的可能性也大大下降了。数据表明,保险公司收取的集装箱运输保险费率比散装货下降了20%以上。

 

3个月的试航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麦克莱恩又改造了几条船加入航线。之后几年,其他一些航运公司也开始试水集装箱运输。

 

制定标准

 

在各家企业加入战团之时,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各家的集装箱尺寸不同。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生下去的话,参与集装箱联运的各个企业要么只能绑定某些联运商,要么要准备多种尺寸的拖车、船舶,而与之相关的吊车、堆场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成本大幅上扬。

 

1958年,美国海事管理局出面组织了标准委员会MH-5,来制定集装箱的相关标准。航运企业、卡车、货车公司、港口局都派代表参加。

 

各家的需求都很难平衡。最大的两家航运企业采用两种不同的尺寸,泛大西洋公司的35英尺来源于通向其总部的高速公路允许的最大长度;而麦特曼公司由于主要货物是较重的罐装菠萝,因此集装箱只有24英尺长。卡车公司要求集装箱越长越好,比如40英尺以上,这样每辆卡车就可以运载更多的货物。铁路公司关心的主要是宽度,有些欧洲的铁路只允许载运最多7英尺宽的箱子。在高度方面倒没太多的争议,但至少要留下叉车进出工作的空间。

 

最后的标准长度有好几个,但既不是24英尺也不是35英尺。委员会简化了尺寸,规定10、20、30、40英尺都是标准尺寸。我们现在看到的集装箱,大部分都是40英尺的,少量是20英尺的,其他两种尺寸很少(我是从来没见过)。当今航运业用来计算轮船运载量和港口吞吐量的单位——标箱(TEU,Twenty-inch Equivalent Unit),指的是用20英尺的集装箱,而40英尺的集装箱就算2个2EU。

 

40英尺标箱

 

 

20英尺标箱

 

高速发展

 

集装箱运输彻底打破了运费的定价体系。原先货物的运输,不同类型的货物有不同的收费,谷物、电器、钢材有不同的费率和计价方式,从体积到重量都有。而集装箱运输,运价都按重量来,或者在不超重的情况下按每个集装箱一个价,不管里面装了啥。承运人也不用小心翼翼地计算货舱够不够装。大大简化的计价方式也刺激了发货人用集装箱发货。

 

六七十年代的越战,美军最多在越南有五六十万士兵,如何利在基础设施落后的南越有效输送后勤物资成为严重的问题。麦克莱恩发现了此中的机会,主动要求承担一部分运输的合同(迫于民间运力紧张当时美军也没有更多地选择)。虽然美军此前曾经试水过集装箱运输,不过并没有大规模铺开。这一次,集装箱展现了惊人的运输能力,迅速缓解了港口的船只滞留,麦克莱恩也赢得了大笔的运输合同。国防部的运输合同覆盖了往返的费用,但回程都是空船。那会儿日本出口开始腾飞,麦克莱恩于是在回程载上日本出口到美国的电器,赚了个盆满钵满。

 

激烈竞争

 

70年代末,集装箱逐渐成为跨洋运输的主要手段,各家企业订购了更大、更快的专用船舶投入运营,运价一落千丈。同时,由于集装箱运输需要大量配套设备的巨额投入,船运行业开始往资本密集型靠拢。

 

购船的贷款或者租金让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突如其来的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暴涨使得一些公司再也无力为继,一些小的企业开始破产或者被兼并。这其中也包括了麦克莱恩的公司。

 

不仅仅是船企,港口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再旱涝保收。以往因为港口装卸的限制,一些工厂会开在靠近码头区的地方;而因为码头的吞吐量有限,因此各个码头都能分到一杯羹。进入集装箱时代,海陆联运的优越性使得工厂无需挤在混乱的码头区;集装箱船的大型化减少了靠岸的港口,马太效应越发明显,港口为了不让集装箱码头的巨额投入落空,不断讨好大型航运企业,而小港口日渐凋敝。最悲惨的是码头工人,他们在几年内就丢掉了大量的饭碗。

 

走向成熟

 

经过激烈竞争,集装箱航运市场经过优胜劣汰,进入了寡头时代。前六大公司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以下是2012年的排名数据:

 

排名 公司 Teu 份额
1 APM-Maersk 马士基 2,596,142 14.6%
2 MSC 地中海航运 2,362,854 13.3%
3 CMA CGM 达飞轮船 1,511,472   8.5%
4 Evergreen 长荣海运 869,015   4.9%
5 COSCO 中远 772,304   4.3%
6 Hapag-Lloyd 赫伯罗特 725,306   4.1%
7 APL 美国总统轮船 628,146   3.5%
8 Hanjin 韩进海运 627,027   3.5%
9 CSCL 中海集运 601,563   3.4%
10 MOL 三井商船 547,464   3.1%

 

精益生产和全球化

 

以往,为了避免供应链在运输环节发生问题,工厂会很早给供应商下订单。而这些提早到达的部件在仓库里暂时闲置事实上是一种浪费。精益生产要求尽量消除生产过程中得各种浪费,集装箱航运的快速和低成本使得按需下单不再是可望不可及。

 

一旦全球供应变得可行,更多发货人投入了集装箱航运的怀抱。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好搭上了集装箱航运的顺风车,从零部件到各种轻工产品,“世界工厂”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贸易国,上海港也坐上了集装箱港口的头把交椅。如果航运还停留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水平,相信出口这架马车也不会如此强劲。上海外环隧道里恐怖的集卡群,正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全球化没有回头路,旧时码头的喧嚣注定只能在回忆和电影里看到。

 

如果要评选对当代文明影响最大的百大发明,我想集装箱肯定能占有一席之地。

 

===========================

 

小白小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黑白杂谈”, 微信号 talking_ted,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欢迎大家踊跃关注。

上海图书馆不完全指南(中)

这期给大家介绍几个有特色的区县图书馆。

 

宝山区图书馆

 

 

宝山区图书馆位于宝山吴淞地区,即老宝山“县城”。吴淞地区给我的感觉,就像大厂之于和杏林之于厦门。离市区有十几公里的距离,有一些重工业工厂,人口密集,街道的热闹程度和市区没有什么区别。

宝山图书馆是2012年底才重新开张的新馆,硬件设施一流。这里有宽敞亮堂的馆舍,大量的藏书和电子阅览设备。虽然比不上浦东图书馆,但作为郊区已经很不错了。宝山图书馆是作为宝山文化体育场馆一体化建设的一部分,旁边就是宝山体育馆,门前是塑胶跑道。和图书馆在一个建筑里还有一个生活广场,有迪卡侬和一些餐饮店。对于住在附近的居民,是个休闲的好去处。

 

宝山图书馆最大的缺点在于交通不便。偏处市区北郊,杨浦、虹口和闸北的同学还能够接受,从浦东、闵行过来单程就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这个缺点带来的好处是,书比较全(特别是IT类书籍,看来码农住宝山的少,浦东的就不一样了),然后空座位比较多。周末过来也很容易能找到位置。

 

和浦东图书馆一样,宝山图书馆大部分的外借藏书需要另外办卡(自然也没有了通借通还)。但宝山图书馆霸气侧漏的最多可以借25本图书!而且每个借期长达45天,可以续期一次。这意味着你可以一个季度才去一次,然后一次借很多书回来慢慢看。这多多少少弥补了交通不便的遗憾。

 

另外一个亮点是宝山图书馆有好几间单独的自习室,不过事先需要预约(免费使用)。

 

p.s.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以看到一篇一年前的宝山图书馆游记。

 

地址:        海江路600号

地铁站:    3号线宝杨路站

 

交通便利:★★                (外环外,离地铁站800米远)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大部分需要办专门借书证)

总体评价:★★★☆

 

 

长宁区图书馆

 

 

长宁区图书馆位于威宁路地铁站上盖,后面就是天山中学(天山中学的图书馆也在馆内)。

 

长宁图书馆比较新,虽然面积不大,但硬件设施也一应俱全。最大的特色在于书架和座位是一体的,座位有独立的台灯,经常有很多人在那里自习。虽然有自己的藏书需要另外办证,但一卡通可以借的书也不少。

 

地址:        天山路356号

地铁站:    2号线威宁路地铁站

 

交通便利:★★★★☆     (市区地铁站门口)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一部分需要办专门借书证)

总体评价:★★★☆

 

 

虹口区图书馆水电馆

 

如果说上海图书馆是在各区县多点开花,那虹口区图书馆就把这个模式搬到了区一级。虹口区虽然不大,但拥有两个国家一级图书馆(水电路总馆以及曲阳图书馆)。

 

 

水电路总馆很新,不过很遗憾没有RFID化,所以还不能自助借还。另外这个馆并不是原来的老馆迁址重建,而是一个全新的馆,所以基本都是新书。

 

地址:        水电路路1412号

地铁站:    3号线大柏树地铁站(较远)

 

交通便利:★★☆         (离地铁站2公里以上)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虹口区图书馆乍浦馆

 

 

乍浦路馆是原来虹口图书馆的老馆,新馆建成后关闭了2年进行翻修,直到去年(2013)12月才重新开放试运行。

 

修葺后的乍浦馆焕然一新,增加了电梯;收回了一楼的店面改为自修室。外借书籍应该还是原来的那些,但似乎从一层变成了两层。

 

地址:        乍浦路245号

地铁站:    10号线四川北路或10/12号线天潼路站

 

交通便利:★★★★☆         (市区地铁站附近)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虹口区图书馆曲阳馆

 

 

这是离我现在住的地方最近的图书馆,别看规模不大,但五脏俱全,还是国家一级图书馆。曲阳社区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高级小区,住着很多高级知识分子,所以这里专门建了一个中型图书馆吧。

 

地址:        曲阳路574号

地铁站:    8号线曲阳路站

 

交通便利:★★★☆             (市区地铁站附近)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总体评价:★★★☆

 

《上海图书馆不完全指南》(

===========================

 

小白小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黑白杂谈”, 微信号 talking_ted,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欢迎大家踊跃关注。

上海图书馆不完全指南(上)

来上海三个年头多了(前面还有一年也常跑上海),周末的一大爱好就是跑图书馆,也顺便趁着跑图书馆的机会逛逛上海各处。现在根据这些年的见闻,写成下文。(以后应该还会有续篇)。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城市,上海图书馆的建设并没有集中突出在某一两座超大型图书馆,而更多是以分馆的形式在各个区县开花。统一的借阅证,通借通还的流通,遍布市区的借还书点(各个分馆都可以还),让人感觉还是有点税金花在了地方。除了中心馆和每个区的分馆以外,有些区还有好几个分馆。下面就我这几年内的个人经验谈谈我对其中一部分图书馆的印象。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

 

 

作为总馆,馆藏肯定是最丰富的,不管是外借书籍还是各种阅览室。硬件虽然比不上那些新建的区县馆,但十分实用。

 

如果你是冲着普通外借的开架图书而来的,望着一个房间里几十个书架,肯定要失望而归了,因为这不是中心馆的优势所在。

 

中心馆的阅览室肯定是上海最好的。图书、报纸、期刊按照文理、年代、语种分布在8、9个阅览室里。由于阅览室的资料不能外借,所以书被找到的几率很大,网上查到留存的书一般书架上都很快能找到。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中心馆最大的特色在于参考外借服务。这是一项闭架借书的服务,在服务台填写需要的书单(或者预约),交给服务人员,然后书库里再把书通过轨道小车送出来。只要网上查到书还在,就可以借得到。另外参考外借服务需要另外办理,押金1000,年费从2011年开始就不收了。

 

地址:        淮海中路1555号

地铁站:    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1号线衡山路站

 

交通便利:★★★★★    (市中心地铁站出来就到)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人多位置也多)

一卡通:    ★★★★        (参考外借的书不能通借通还)

总体评价:★★★★☆

 

 

浦东图书馆

 

 

作为上海人口最多(第二名的2倍),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第二名的4倍),白领和知识分子集中的区,浦东没有一座先进豪华的图书馆是说不过去的。事实也没有让人失望,即便建成运营已经3年半,并不是区县图书馆当中最新的,浦东图书馆无论从馆舍面积、硬件设施、馆藏书籍等都是区县图书馆中首屈一指的,而和中心馆相比,仅仅在馆藏书籍略逊一筹,其他条件都比中心馆优越。

 

走进浦东图书馆,给人最大的震撼的就是那3、4层为一体、巨大的文献借阅区。大台阶、坡道、书架壁组成的独特“书山”空间,让我第一次感觉有图片里国外大图书馆的感觉(参见题图)。

 

图书馆借阅区书架的顶灯有自动感应装置,长时间没人逗留会自动关闭。书桌上的小台灯很温馨。这么好的硬件条件自然也吸引了很多读者,座位常年供不应求。

 

浦东图书馆的地址也值得一提。路对面是浦东干部学院(占据前程路锦绣路路口,这路名肯定不是巧合),而锦绣路对面是浦东星河湾。周围十分开阔,不过交通方便程度也差一些,需要走好七八百米到地铁站。

 

地址:        前程路88号

地铁站:     7号线锦绣路站

 

交通便利:★★★☆    (偏处市区东南,离地铁站有一定距离)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周末找个位置不容易吧?)

一卡通:    ★★           (一小部分通借通还,大部分需要另办借阅证)

总体评价:★★★★☆

 

徐汇区图书馆

 

 

徐汇图书馆位于南丹东路,徐家汇第一家耶里夏丽的隔壁。建筑有些年头,但设施保养得不错。

 

徐汇图书馆的借书区很有特色。一共分三层,但层高很低,只有正常楼层的一半高,占据了2楼半、3楼和3楼半(如下图),所以只能从三楼进去。上面是科技类,中间是文学类,下面是历史经济类。在借阅区上下楼要走一段很窄很陡的木梯,踩上去还会嘎吱嘎吱响,很有味道。

 

 

虽然设施老了些(比如没有RFID自助借还),但徐汇馆的藏书量可不少,我找的书(不管新旧)经常只有徐汇馆才有馆藏,而且能借到的概率还很大(超过一半)。

 

地址:        南丹东路80号

地铁站:    1/9/11号线徐家汇站,4号线上海体育场站

 

交通便利:★★★★☆      

硬件设施:★★★

馆藏书籍:★★★★

空闲座位:★★★★☆           

一卡通:    ★★★★★    (全部通借通还)

总体评价:★★★★

 

《上海图书馆不完全指南》(

===========================

 

小白小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黑白杂谈”, 微信号 talking_ted,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欢迎大家踊跃关注。

字体的故事(5)

十九世纪之前罗马字体,基本是沿着字体几何化,横竖粗细对比极端化的方向发展。十八世纪出现的现代风格正是这种演化风格的典型代表。

 

到了十九世纪,有一些字体在这个方向上走向极致,例如粗胖字体(Fat Face Type)。不过中国有一句老话,物极必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相反方向的字体出现。

 

 

埃及体

 

埃及体正是这股“逆流”的最佳例证。1815年,英国铅字铸造师文森特·费金斯(Vicent Figgins)反其道而行之,把字体的横竖粗细对比缩小,同时加粗衬线,使之成为块状并与笔画垂直。一开始字体被城为“Antiques”,因为是受到了古埃及考古发现的影响,字体的灵感来源于古埃及的建筑样式,因此又被称为“Egyptian”。这种字体厚重醒目,十分适合用作海报和标题。

 

 

无衬线字体

 

衬线(Serif),即字体笔画末端的修饰部分,是字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衬线来源于古罗马碑文。当年的碑文上的文字在雕刻时,笔画的末端很难雕成完全正正方方的,需要有一些角度,因此这种起笔收笔的转折过渡就成了衬线;另外一种说法是,在雕刻前先用方头刷刷上字,衬线就是方头刷起笔和收笔的痕迹,只是被工匠完整的依样雕凿了出来。

 

 

虽然有无衬线并不影响阅读理解,但通常认为,衬线字体更适合读者长时间的大量阅读,因其粗细对比可以让读者的眼睛放松;而无衬线字体从远处看的清楚,适合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我们注意到,书籍报纸以及一些正式场合的正文大部分仍然是衬线字体。而招牌和标题往往是无衬线字体。

 

二十世纪,现代平面主义的流行催生了大量优秀的无衬线字体。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Helvetica,几乎是现代社会流行度最高的字体。Mac系统下的默认正文字体正是Helvetica,而Windows上也能找到非常相似的Arial。

 

 

Helvetica的流行度之高,除了有相关的专著(《字体传奇——Helvetica》),甚至还有一部纪录片,讲述Helvetica的故事。

 

 

无独有偶,中文(日文、韩文)字体里同样分衬线和无衬线体,如下图中的衬线宋体和无衬线黑体。中文里的衬线主要是模仿书法里的笔法。

 

 

进入计算机时代,因为屏幕显示的原因,大量的网页和程序字体选择了无衬线字体。Windows在Vista之前,中文版的默认字体是有衬线的宋体;自从Vista开始,改成了无衬线的雅黑。

 

 

 

题图:伦敦地铁字体Johnston设计图

 

 

===========================

 

小白小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黑白杂谈”, 微信号 talking_ted,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欢迎大家踊跃关注。

字体的故事(4)

纵观18世纪,字体相对于前面几个世纪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旧式风格字体跨越过渡风格,进入了近代风格。

 

过渡风格

 

约翰·巴斯克维尔(John Baskerville,福尔摩斯小说有一篇著名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是英国字体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一举打破了几百年的传统并开创了新的时代。

 

巴斯克维尔于1706年出生在一个叫做Wolverly的小村庄上,后来在伯明翰从事印刷业。他在Caslon字体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加强了字体粗细线条的对比,并锐利化了衬线,最终于1757年第一次用新字体印制了成品书籍。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也是维吉尔的诗集。

 

 

相比之前的旧式风格字体,Baskerville体更加几何化(直线线条构成字体的比例),横竖粗细比例更大,衬线更细。可以说这个时候小写字母和大写字母已经达成了完全的一致,之前的手写风格遗迹以荡然无存。

 

近代风格

 

进入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众多字体如百花齐放般纷纷涌现,近代风格的出现把罗马字体的演化推向了最高潮。

 

英国人在18世纪的前期和中期相继发布了Caslon以及Baskerville,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这个时候旧式风格的其他两个代表国家——法国和意大利的字体设计师也不甘落后,分别由法国人迪多特(Didot)和意大利人波多尼(Bodoni)设计了两款近代字体,从此罗马字体风格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些近代字体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横竖对比异常强烈,衬线比过渡风格更细,而笔画于衬线之间的过渡也由原来的圆角变成了直角。近代风格达到了高度的几何化,从手绘风格彻底走向了制图风格。

 

Didot的衬线和笔画之间是垂直的,完全没有过渡

 

 

Bodoni的水平和垂直笔画的粗细对比十分明显

 

 

十八世纪字体的“寒武纪大爆发”,或者说“跨越式发展”,是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的。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笔画可以做的更细。而另一方面,印刷字体在审美上和手写字体彻底分道扬镳,形成了两个体系。两者虽然仍然互相影响,但总体上是独立发展的,这也是现在我们说的字体(Typography)和书法(Calligraphy)。

 




 

下期我们来谈谈衬线(Serif)和十九世纪的字体发展。

 

字体的故事(3)

旧式风格字体是印刷字体的第一个阶段,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一直牢牢占据主流地位。这种字体的风格既受到了手写字体和古罗马碑文的影响,又不断想摆脱前一个时代的风格,再创天地。

 

意式旧体

 

罗马体和斜体是最典型的旧式字体,上期有进一步的叙述(回复4查看)。

 

法式旧体

 

15世纪中后期,活铅字印刷传播到了法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自然是当时风行欧洲的哥特体。1494年,法国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同时文艺复兴的气息也传播到法国。15世纪末期,随着文艺复兴传入的罗马体取代了哥特体的地位。

 

这个时期法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旧式体,非Garamond莫属。这个字体得名于著名字体设计师克洛德·加拉蒙(Claude Garamond),于1540年发布。 

 

 

Garamond在16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最初借鉴了希腊字母字体,为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制作拉丁字母字体。后来法国的法院使用Garamond的衬线版来印刷,从此传向法国各地和整个西欧。

 

克洛德·加拉蒙 1543年画像 

 

 

Garamond是一类字体的总称,而且后来大部分被命名为Garamond的字体事实上出自另一位法国字体设计师让·雅农(Jean Jannon)。

 

各个版本的Garamond

 

 

Garamond是公认的拥有最好可辨识性(legibility)与可读性(readability)的字体之一,其最富特征的是小写字母a的小钩和字母e的小孔。

 

英式旧体

 

16世纪中叶以及后期,文艺复兴的思潮向北传播,抵达了低地国家和海峡对岸的英国。17世纪荷兰迅速成为印刷业的重镇,其设计的铅字垄断了英国的报纸书籍。这个情况直到18世纪初,才被英国本土设计师威廉·喀斯隆(William Caslon)打破。

 

1734年,Caslon发布了字体的样张,包括了罗马体、斜体、希腊文、希伯来文等各种版本。 

 

 

Caslon很快取得了成功,并成为诸多历史文件的采用字体,包括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Caslon印制的作品,随着日不落帝国的舰队,散播到地球各个角落。

 

 

 

Caslon本人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其创办的铸字工厂成为了英国18世纪和19世纪初最大的铅字供应商。

 

 

大文豪萧伯纳也是Caslon的脑残粉。有一天,他的出版商拿着用几种字体印的样品征询萧伯纳意见的时候,萧伯纳说:“我将至死拥护Caslon”。

 

Caslon字体强烈展现出未来罗马体的演化方向,而此刻,下一个时代的字体也出现在地平线上。

 

===========================

 

小白小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黑白杂谈”, 微信号 talking_ted,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欢迎大家踊关注。

 

字体的故事(2)

人文主义

 

当哥特体在欧洲大行其道之时,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也开始在意大利萌芽。事实上,第一个把Black Letter称为哥特体(Gothic)的就是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哥特(Gothic)是野蛮的代名词。人文主义者们高唱着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

 

15世纪的历史学家弗拉维奥·比昂多(Biondo, Flavio)在《插图本意大利史》中认为,Black Letter在意大利的变体Rotunda,是伦巴底人在入侵意大利之后发明的。不仅仅是black letter,一些其他看起来像野蛮人使用的字体,也被贴上了”哥特“的标签,与卡洛林手书体相区分。后者被人文主义者认为是罗马人手书的”古典字母“(但实际上只是查理曼大帝时期发明的书体)。

 

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的十四行诗诗人彼特拉克首先开始抵制哥特体,并大力推广后来被称为”人文书体“ (Humanist writing) 。人文书体是卡洛林书体的回归,也参考了古罗马碑文的形态。同时为了书写的方便,做了少许改动,比如衬线就用笔尖代替。人文主义字体成为后来罗马字体(Roman)的原型。 

 

 

活铅字印刷术的发明

 

15世纪,古腾堡发明活铅字印刷术(Movable Type,有个同名的博客系统)对拉丁字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登堡以当时最流行的字体 Black Letter排印的42行圣经,成为了印刷史上的里程碑。

 

 

随着活铅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快速传播,很快就产生了新的不同的字体,但仍然以哥特体为主。

 

罗马体

 

当古登堡的印刷术传到意大利的时候,文艺复兴运动正如火如荼。印刷术的到来,大大加速的知识的传播,反过来又刺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这里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和古登堡一样使用哥特体,而是在人文主义体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字体。这其中除了有哥特字体的偏见、神圣罗马帝国的厌恶以及对古罗马的偏爱以外,还有技术上的原因。在活铅字发展的初期,为了迎合读者的习惯和审美,印刷的字体往往是仿造当时流行的手写字体——哥特体。但毕竟铸字和手写差别巨大,设计师和印刷工发现,与其跟着手写字体亦步亦趋,不如另辟蹊径,重新定位印刷字体,发掘新的审美。另外,早期印刷技术不高,油墨容易粘连在一起,造成辨别困难。而哥特体紧凑的行文更加剧了这种情况。

 

 

1470年,法国人尼古拉·詹森(Nicholas Jenson)正式推出了包含了大小写字母的罗马字体(Roman)。

 

 

詹森排印的罗马字体

 

 

罗马体的大写字母直接来源于古罗马的碑文风格。而古罗马碑文当时并没有小写字母,因此罗马体的小写字母则参考人文主义体,并作了大量的调整,使大小写的视觉风格一致。总体上说,调整是朝碑文方向靠拢的,比如加上了衬线(Serif),并且将字体几何化,垂直化。

 

古罗马图拉真石柱上的碑文

 

 

罗马体后来由某个字体的名称,扩展为一类字体的简称,其中对于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的是office的曾经默认字体 Times New Roman。

 

到了19世纪,英国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再次复兴了詹森的设计,发明了罗马黄金体(Roman Golden Type)。时至今日,开创了新的正文标准体的罗马体已经称为通行世界的标准。

 

现在著名的罗马体有

  • Baskervill

  • Calson

  • Didot

  • Garamond

  • Times New Roman

 

斜体(Italics)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尼古力(Niccoli)一生中抄写了大量书籍,练就了独特的书法。他通过倾斜字母,压缩字母的宽度和间隙,加快书写速度,同时也使文字更具美观性。尽管当时手抄书籍开始没落,但出版商和印刷商们并没有完全忽略这种书法艺术,反而从中汲取灵感,设计出新的字体。

 

尼古力的手稿

 

 

1501年,意大利人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Aldius Manutius)以尼古力的书体为雏形,设计出一种略微倾斜的草书罗马活字,并以此印制了古罗马奥古斯都大帝时期诗人维吉尔的八开本口袋诗集。口袋书的成本要求较严格,而斜体不仅美观漂亮,还节约纸张。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斜体只有小写字母,因此所有的大写字母还是使用roman。

 

 

用斜体印制的作品

 

 

在意大利,人们把这个字体称为Aldino,而在其他地区,人们直接称为Italic,又称意大利斜体。

 

参考资料:

  • 《西文字体的故事》 

  • 《西方羅馬字體的字形系統與發展過程探討》

  • 维基百科

    • Black Letter

    • Italic type

    • Nicholas Jenson

    • Niccoli

    • Aldius Manutius

​​

===========================

 

小白小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黑白杂谈”, 微信号 talking_ted,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欢迎大家踊关注。

字体的故事(1)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些关于字体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对字体(主要是拉丁字母)的发展有了一些了解。打算写两三篇短文,简单讲讲有关字体的故事。

 

罗马字体的起源

 

拉丁(罗马)字母的直接来源是被罗马人打败的伊特鲁里亚人使用的字母,而后者又来源于希腊字母(希腊字母来源于最早的字母——腓尼基字母)。

 

 

罗马人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学来了21个字母,自己再从C发明了G,又从希腊字母里拿来了Y(就是那个ipsilon),在古罗马帝国时期达到完备,形成了23个字母的拉丁字母表(W,U和J那是在后来才发明的)。

 

目前公认最典型的古罗马字形,是公元114年雕刻在图拉真柱上的碑文。

 

 

罗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后面还会提到。不然大家也不会觉得为什么这个字体这么熟悉,至少都看得懂。两千年前中国人写的字,现在的普通人辨别还是挺困难的。

 

卡洛林书体

 

公元9世纪左右的法兰克王国的卡洛林王朝时期出现了卡洛林书体(carolingian/caroline minuscule)。在卡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查理曼大帝下令官方大量重新整理并重新抄写书籍,所使用的字体就是卡洛林书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没有小写字母的,只有大写字母,小写字母直到中世纪才发展出来。早期的小写字母是大写字母的手书体,其书写速度快,因此从形态上大写字母的直角、锐角、直线逐渐被平滑的曲线所取代。公元6世纪的半安色尔字体(Half-Uncial)是小写字母最早的起源,卡洛林书体则是其中重要的发展阶段,而minuscule也有小写体的意思。 

 

这让我想起了日文里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易于书写,来源于汉字的草书体;片假名工整,来源于汉字的楷书体。

 

哥特体

 

在西方古籍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很粗壮、不好辨认的黑体字母。而一些现代海报有时为了体现复古感也使用这种字体。这就是哥特体,又名黑字母(Black Letter)和哥特手写体(Gothic Script)。

 

进入12世纪之后,欧洲对文化需求大增。新兴的大学不断涌现,书籍不再是宗教人员的专利,而是不断拓展到商业、法律、历史、文法等各个领域。这要求书籍能够快速、低成本的方式生产,而卡洛林书写体,虽然易于辨认,但是却无法大量快速书写以及雕刻,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特别是其松散字母间大量的空白,浪费了宝贵的羊皮纸空间。

 

于是卡洛林书体开始发生变化,到12世纪中期,法国北部和低地国家的抄写员们发展出一种新的书写体,是哥特体最早的形式。后来这种书写体逐渐传播到欧洲各地,并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

 

最流行的哥特体又称为Textualis和Textura,有的时候就是哥特体的同义词。Textura书写规范,间距相等。

 

 

阿尔卑斯山南麓的意大利地区流行Rotunda体,字体圆润。

 

 

哥特体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鹅毛笔的笔端原来是平的,后来改成斜的,适合略微倾斜的握笔姿势,这样也方便写出有很多尖角的哥特字体。

 

 

手写和雕刻的时代到此告一段落,马上就进入印刷时代。

 

图片来源:Lifehacker: Periodic Table of Typefaces Schools You on Fonts

 

===========================

 

小白小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黑白杂谈”, 微信号 talking_ted,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欢迎大家踊关注。

树莓派上手记(3)

 

能够正常运行Linux服务的树莓派显然没做到物尽其用——毕竟Web服务、BT下载这些功能并不突出,好些路由器就可以做到,也没什么折腾的噱头。要释放树莓派强大的功能,目光自然要放在可编程的GPIO端口上。

 

树莓派GPIO介绍

 

树莓派的输入输出端口由板子左上角的26个针脚构成:

 

 

 

第一版和第二版树莓派的针脚定义有些不同:

 

 

 

如果分不清哪个是1号管脚,可以把板子翻过来,只有1号管脚的焊口是正方形的,其他都是圆形(上图也有示意)。

 

26个管脚中,GPIO有17个管脚,5个GND和4个VCC(3.3V和5V各两个)。

 

点亮LED灯

 

以下需要一些简单的电子元器件进行试验,请自行淘宝。

  • 面包板

  • 导线若干(公母线、公公线、母母线)

  • LED灯(一包,电压范围2.2V – 3.3V)

  • 电阻(一包,从几十欧到1M欧都有)

 

连接方式

  • LED灯和100欧左右电阻串联

  • 正极(LED长针脚)接3.3V输出(Pin 1),负极接GND(Pin 6)

  • 不放心可以先用万用表测量一下电压

 

 

程序控制LED灯

 

GPIO的端口输出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方式控制。这里需要用到一个库 wiringPi。

 

建议在自己电脑上用git clone这个库 

 

git clone git://git.drogon.net/wiringPi

 

然后把源代码scp到树莓派上,进入代码目录,然后运行./build它就可以自己编译、安装了。

 

pi@raspberrypi ~ $ gpio -v

gpio version: 2.13

Copyright (c) 2012-2013 Gordon Henderson

This is free software with ABSOLUTELY NO WARRANTY.

For details type: gpio -warranty

This Raspberry Pi is a revision 2 board.

 

wiringPi对端口的定义和树莓派有一些区别,它把树莓派不连续的GPIO端口按照0~16的顺序一一对应编号。因此使用wiringPi时,需要用wiringPi定义的方式来访问端口。比如GPIO17在wiringPi里其实就是0号端口。

 

 

这一次VCC不从3.3V的一号口引出来,而是接到了Pin 11,GPIO 17上。这个端口在wiringPi里被定义为0号。

 

 

运行下面的命令就可以点亮LED灯:

 

gpio mode 0 out # 0号端口输出模式

gpio wirte 0 1     # 0号端口输出高电平

 

通过脚本的控制,可以让LED灯发出闪烁的效果

 

#!/bin/bash

while true; do

    gpio write 0 1

    sleep 0.5

    gpio write 0 0

    sleep 0.5

done

 

最后完工全貌:

 

 

题图来源:维基百科LED条目

 

===========================

 

小白小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黑白杂谈”, 微信号 talking_ted,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欢迎大家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