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2023

窗外的雨点声把我的思绪一直拉回一年前的现在——那也是一个大雨交加的夜晚,我们抵达了旧金山国际机场。这一年的生活变化之大,是参加工作以来十多年未曾经历过的。回过头来也感慨自己的勇气,在人生步入中年,还做这么大的改变人生和家庭轨迹的决定。值得简单记录一下。

登陆(字面意义上的,不是“上岸”)

(出发前的各种戏剧性暂时按下不表,各种有惊无险和手忙脚乱,后面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魔幻。当然从现在看2022年,即便仅仅过了一年,你都很难相信这些真实地发生过。可能这也是80/90后很难以想象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事情吧。)

当时还需要经停首尔的航班

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拖着刚被新冠折磨过一周的身体,我们踏上了前往异国的航班。拜国际日期变更线所赐,2023的新年钟声听了两回,一次是在首尔的地面(那时候疫情还没完全放开,旧金山和上海之间的航班需要经停首尔),另一次是在湾区的酒店里。

即便之前来过不少次,但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国度操着非母语完成本地居民的事务(租房、买车、上学、办水电网络),这种不确定性难免让人头皮发麻。还好这一切都比较顺利,在前两三周内都搞定了。一个多月后驾照也顺利考到了,基本算是settle down。

跑过了所有流程之后,花了2个多小时用Lucid Chart整理了一个流程图,分享给今年之后登陆的同事,也算是做了一件小好事。

Onboarding简要流程(每个步骤上面一些备注无法导出)

生活

首当其冲的是生活成本的上升。享受了多年的低廉劳务和生产成本以后,在心理上完成物价坐标系转换之前,生活成本的冲击是一道需要克服的障碍。之前在上海,一般的超市(除了Costco和山姆)和普通的饭馆(除了海鲜、米其林和精品日料),基本不怎么看价格,因为最多也就是一包零食和一道小荤菜最多也就几十甚至大几十人民币。而在湾区,普通超市如大华/Target,普通街边的饭馆,都要仔细看好价格,加上小费和税。一顿饭三个人吃一百多刀,只能说是一般的水平。

周末日常徒步

之前都听说国外的生活是“好山好水好无聊”,自己体验过后,大约觉得对于年轻人和留学生也许是对的,但是有娃的家庭还不至于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在湾区的偏见,首先湾区比较鸡娃,所以可以很轻松找到通过娃把周末日程填满的活动(比如各种体育艺术活动或者就是辅导班),其次如果肯跑稍远一点(单程1个多小时以内),湾区周边还是有很多可以参观的博物馆、科技馆或者是自然景观(高山、海滩、草甸和平湖)。这还是我们一次都没参与后两项湾区三俗(徒步,摘草莓/樱桃,滑雪)的前提下。

黄石大峡谷
周末日常博物馆

达成了人生之前的一个梦想——住在图书馆旁边,可以几乎每天去——还真的做到了。除了借书,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看杂志上,比如《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国家地理》和《连线》。相对于读书,一来比较有时效性,第二选题比较合口味,第三篇幅合适,不是很短的几分钟阅读也不是很长的需要十几个小时。大概一两个晚上(每次半个小时)看完一篇长文。即便不去图书馆,也可以凭借借书证免费获取这些杂志的线上版。而国内似乎没太多类似的选择,中文严肃媒体似乎只剩下《财新》还值得一读,而且有着较高的收费门槛。

杂志看了很多,书虽然借了很多,但回顾一下完整看完的就两本(Cover to Cover)——罗伯特·卡普兰的《Earning the Rockies》(中文译名《成败落基山》)以及Vaclav Smil的《How the World Really Works》(简体中文译作暂未出版)。看了半本的有图灵者得主Pearl的因果效应通俗书《Book of Why》和游戏类小说《Tomorrow, Tomorrow and Tomorrow》(大概是《明日复明日》?)。

2023的大型游戏都是在PS上玩的,《战神4:诸神的黄昏》跨年跨国完成了。以普通难度打通了《瑞奇与叮当:倒转时空》、《GT7》、《暗黑破坏神4》和《2077:往日之影》,进度慢的发指。年底入了外星人和XGP,开始体验不一样的游戏。

 

对喜欢看体育比赛的我来说,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欧洲联赛改到了每天的早上和中午,早场的比赛看不上,但总体上重要场次还是有的。第一次看了欧冠决赛,因为周中的比赛在上班时间。F1基本就得早起,除了西半球的比赛。本地的体育转播是一个大问题,Live TV一个月60刀以上开通不划算,但一个个购买或者寻找资源也不方便,所以这些比赛改看赛后的精华,每次勇士队和49人的比赛一两个小时内基本可以保证看到。

如果说生活上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巨变,那比较值得一提的就是没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私人娱乐还是电子游戏(PS5为主,年末入手了外星人R16),视频网站(之前视频一直主刷油管+奈飞,对B站无感)。虽然不看抖音/Tiktok和小红书,但还是会刷朋友圈、推特、微博以及知乎(纯娱乐部分),甚至一些国内的新闻。如果是在二十年前,不论是看新闻、电视、电影和体育比赛,似乎只有本地的选择——和国内的联系不能说没有,但除非是主动去获取,不然大概率比较难以获得。现在即便已经到了新的国度,还是可以精神上活在原来的圈子里。B站、抖音、小红书、微博、百度、朋友圈都可以继续,只是缺少了阿里、京东和美团。

工作

语言和沟通的门槛对于不同的角色是不同的。如果是IC工程师,特别是资历浅的岗位,其实国内好一点的学校本科平均水平也能对付,let the code talk。设计和分析岗位要求稍高一些。产品和管理岗位要求最高。

对于亚洲背景的一线管理者,另外一个挑战是更为平等的文化。做出的决定需要让团队成员心服口服,或者反复协商,才能有效地推行。而多元的背景加上散布全美甚至欧洲的地点,又上了一个难度。

对于我个人,四年前的岗位转化,到现在来看,也正好到了一个跳脱舒适圈的时候。

展望

去年虽然没有写小结,但是总体就一个不大不小的目标——适应生活,站稳脚跟。现在来看基本可以打个勾。这一切,也离不开老婆的大力支持,操持这个家。

新一年的期望:

  • 身份有一些进展(和个人努力无关)。
  • 家人们(包括身边和远方的)身体健康。有些小庆幸躲过了2023年这一大波免疫债,家人们也都还好,新一年继续好好保持。我自己也要降低2公斤的体重。
  • 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折腾一些side project
  • 工作上意外少一些,继续长一些技能和本领,适应后开始推动一些想法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