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新读——《枪炮、病菌与钢铁》

这是一本近乎20年前出版的书(市面上已经有20年纪念版),1998年获普利策奖。手上这本应该是流传最广的版本(见题图),于2008年购得。之后曾来魔都实习,于百本书中挑选了这一本,可惜未读完。最近重新捧起,连小白都不禁问:“这本书你还没看完啊?”

 

一个问题概括这本书: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的文明最后统治了世界,而不是最早走出现代人类的非洲文明,也不是新大陆文明,更不是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土著(连文明都算不上)。

 

一个词概括这本书:地理决定论。

 

一个字:命。这也是这本书的副标题——人类社会的命运。

 

欧亚大陆有几大优势,首先是先发优势。人类大约在冰期才到了美洲大陆,大概距今1.3万年。不过这个优势并没有多少,因为那会儿欧亚大陆的人类也没发展出什么,基本都是过着狩猎的群体而已。没有农业,没有畜牧业,有上顿没下顿。

 

第二则是物种优势。欧亚大陆可以驯化的动植物远远多于新大陆。比如新月沃地(地中海东岸地区)驯化的小麦、大麦以及中国驯化的水稻、大豆。相比之下新大陆只有玉米和马铃薯。更关键的差距在于动物,特别是大型哺乳动物。欧亚大陆人驯化了马、牛,前者建立了强大的军事优势以及通信优势,而后者在农业上使得深耕和开辟更多的耕种面积成为了可能。相比之下美洲只有羊驼,显然这家伙帮不上多少忙。有的看法认为,美洲人自己把驯化的计划断送了——他们在刚登陆美洲的时候灭绝了这块大陆上大量的大型哺乳动物——欧亚大陆的人有多年捕杀大型哺乳动物的经验,同样欧亚大陆上的动物们等级也很高;而人类到新大陆上就是虐菜了,自然新大陆的动物们遭到了灭顶之灾。

 

第三,几乎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传播优势。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欧亚大陆两头窄,中间宽,东西长,南北短。物种东西向传播没有太多的阻力,因为相同纬度的温度、光照差别不是很大,非常有利于物种的交流。相反,美洲大陆是南北长,东西窄;更要命的是,中间还在中美洲地峡处收窄了,要翻越高山沙漠才能互通。物种南北交流也非常困难,气候差别很大。一个物种在欧亚大陆驯化了,很快就可以传播到整个大陆适宜的地方;而相同的事在新大陆上要花上几倍的时间。

 

第四,人口密度。确切的说是人口聚集。印第安人的最大谋杀者不是欧洲人的枪炮,而是他们带来的病菌,例如天花。这些病菌起源于人和驯养动物的杂居,但推手则是人口的大量聚集。事实上在征服新大陆之前,欧洲差点被黑死病(腺鼠疫)击垮。更不用说天花。在一次次的瘟疫过后,幸存的人们普遍带有了多种传染病的抗体,而上万年前分家的美洲人一下子无法面对如此多的病菌,95%的人口被杀死。

 

美洲大陆事实上并不小,达到了欧亚大陆76%的面积,本可一战。两个大陆的文明在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之后的碰撞,最后以欧亚文明彻底胜出而告终。“地理决定论”虽然有“马后炮”之嫌,不过算是目前看来最靠谱的解释(相比于“人种论”、“宗教论”)。

 

谁也没比谁强到哪里去,不是因为你的皮肤,也不是因为你信的上帝,仅仅是运气好投胎到这块地上了。

《创新者》- IT界的史记

这本书在罗辑思维上架当天,马上下单,下午书就到手(老罗家改用京东配送后的福利)。之所以如此毫不犹豫,原因有二。

 

第一,这是一本关于计算机的发展史的书。印象中似乎没有一本在这个方面特别出众的著作,从业人员的脑子里还是计算机等级考试里的那些枯燥乏味的时间线——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型集成电路。《创新者》从埃达讲起,抓住了这段历史中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并且梳理出了其中各处的联系和脉络。

 

第二,本书作者是当今传记类作家的头牌——沃尔特·艾萨克森。他最近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乔布斯传》。除此之外,他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传》以及《爱因斯坦传》也深受好评。不过,他的来历更有名头,新闻记者出身,曾经担任《时代》周刊的总编以及CNN的董事长。

 

回到《创新者》本身,本书的主线非常清晰。除了首末两章,每一章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选取某段时间内的一个主题展开,并有丰富的细节以及简单的评论,留给读者不少思考的空间。

 

本书第二章讲述了计算机发明前前后后的故事,从乔治·斯蒂比兹的K模型,康拉德·楚泽的Z3计算机,到阿塔纳索夫设计的计算机,英国的巨人一号(图灵给出设计意见),艾肯与IBM合作的哈佛马克一号,最后是家喻户晓的ENIAC(埃克特与莫奇利)。这其中还包含了一宗著名的诉讼——阿塔纳索夫与莫奇利之间的专利纠纷。

 

1941年6月,莫奇利拜访了在艾奥瓦州埋头孤身捣鼓计算机的阿塔纳索夫,问了他一些问题,并有可能在其中得到了一些灵感。而另一方面,阿塔纳索夫虽然有一些想法,但并未真正做出成品,并且更要命的是,他的律师并没有把他的专利文书及时提交给专利局。

 

在莫奇利和埃克特获得了电子计算机的专利之后,阿塔纳索夫愤怒地诉诸公堂,当中还有声称有专利权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没有得到这份专利,莫奇利的专利也被撤销了。法官认为,莫奇利借鉴了阿塔纳索夫的想法,但是电子计算机是由多个创新者的想法融合而成,并不为某一个人或者组织独有。

 

这也是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靠某个人的神来之笔,而是多名创新者复杂协作的产物。尽管如此,本书仍然给予了莫奇利和埃克特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电子计算机发明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即第一发明人。而图灵关于通用计算机的概念,则在理论上指引着计算机的发展。

 

后来又有一件更广为人知的类似事件——乔布斯和盖茨关于图形界面的纠纷,本书自然没有落下。法庭上的结局是类似的,图形界面的专利权无效。大家都记住了盖茨著名的评论:“我打算从一个富有的邻居施乐家里偷一台电视机,当我翻墙进去时发现已经被苹果偷走了。”

 

埃达有个著名的富有争议的论断:“无论如何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思考”。这点上图灵不同意,认为几十年内会出现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本书写成之时,AlphaGo还没打败李世石。人工智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似乎让人看到了希望。不过最好的AI道路也许不是彻彻底底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而是增强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让人脑和机器分别从事最擅长的部分,人机共存共生。

 

假以时日,编程将成为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类似于现在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的要求——或者说,编程和英语奥数一样,也会成为家长们趋之若鹜的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