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建立财务制度

   先说点题外话。这几天公司的项目已经准备release了(所以比较闲,上班写blog),昨天收到两封notes,一个是我们的team lead,在美国的,还有一个来自经理。大体意思是说,大家做得很好,stakeholder的feedback很positive,感谢各位所做的工作,等等。虽然知道在项目结束的时候很可能说这些stmulating的话,但是还是比较开心的,呵呵~~比较喜欢这种工作环境,而不是办公室、国企里的office relationship。team lead还把notes cc给了一个STSM。在blue pages上查了一下,他管的都是technical lead啊。STSM再上去就是distinguish eng,甚至可以直升fellow了!
   嗯,进入正题。现在关于80后的文章越来越多了,经常看到的一个称号就是:“啃老族”,就是指那些靠自已的工资无法维持自己的开销,要靠父母一个月给几百甚至上千块钱才勉强收支平衡的刚工作的年轻人(现在刚工作的肯定都是80后的,暂时无视博士叔叔和博士阿姨们)。其中支了几招省钱的办法,第一个就是记帐,说正式点就是建立财务制度啦,对钱的来源去处自己都有一个把握。这显然不是什么新办法了,以前我曾经也想施行的,但总是没有开个头。现在在上海,第一次拿了自己的收入,也同时支付着自己的房租、餐费、交通、通讯以及娱乐等等费用,开始感觉到真正的生活压力(这是在校园里肯定无法感觉的)。
   前几天开始做记录,然后回忆了从9月1号开始几天的支出,以及上月手机、公交卡的结余。暂时就写在Excel里了,这样也比较方便。支出列出了几项:午餐、晚餐、交通、超市、手机、报刊等等七八项。一星期算一次,一个月再总结一下。回南京两个月后,也开始实行预算决算制度。同时也可以和家里商量把每个月的生活费固定下来,提前过精打细算的日子。对于一些预算的透支,都留一个record。虽然表面上不会省钱,但实际上你就掌握自己的资金流向,培养一些理财的头脑。比如如果一个月的报刊预算用完了,比如这个月,我已经用了26块,还有14块(上下班实在无聊,在南京的话报刊的预算一个月最多10块吧),我就知道我肯定不能再买“兵器”了,然后在余下的三个星期里,除了“南方周末”2块钱*3,只有8块钱可以用于21世纪和环球时报,就是说,每天都看时代报,一周买2-3份环球或21世纪经济报道(不是那个SB的21st century)。谁让我昨天傻傻地买了“财经”,同时又忍不住买了“程序员”呢(当时给自己的理由是,回南京和到上海的火车上看)?

Leave a comment